1949年9月,七十多岁的湖南老农许子贵,手中紧握一张发黄的报纸,经过多方打听后,终于来到了长沙军管会的门前。然而,他站在门口犹豫不决,不敢迈入。正在他纠结时,门口的守卫察觉到不对,走上前询问他需要帮助什么。话到嘴边,许子贵终于决定放下心中的犹豫,指着报纸中的一张照片,对守卫说道:“我叫许子贵通盈配资,这个看起来像是我失联多年的儿子许德华。”
守卫拿起报纸一看,惊讶地发现照片中的人并不是普通百姓,而是赫赫有名的许光达军长。他当即感到震惊,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上级。经过军管会领导萧劲光的核实,才确认了许子贵所言并非虚构。
然而,许光达为何与父亲失联这么多年?这背后又发生了什么?
展开剩余89%许光达的故事要追溯到1908年11月19日。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个贫困家庭,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。由于父母都没有文化,只能给他取个简单的乳名——五伢子,直到上学后才得以取名许德华。在那个民生困顿、战乱不断的年代,许家更是常常为生计发愁,吃了上顿没下顿,父母将年幼的许光达送到乡里的地主家放牛来补贴家用。
离地主家不远处有一所学堂,周围家境稍好的乡邻都把孩子送去读书。每当许光达听到从学堂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时,心中充满了羡慕,但他清楚家里无法负担学费。于是,他只能趁着放牛的空闲,躲在学堂窗下,偷听老师讲课。
有一年寒冬,8岁的许光达照例来到了学堂外偷听,北风刺骨,大雪纷飞,他破旧的衣衫根本抵挡不住严寒,很快便被冻昏了过去。等他醒来时,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床上,而床头正是一个对他日后帮助巨大的人——邹鲁希。邹鲁希见许光达醒来,便关切地说:“孩子,以后你不用再躲在窗外偷听了,进学堂读书吧,我不收你学费。” 原来,邹鲁希早就注意到许光达在窗外偷听,虽然心生怜悯,却一直没有出声。看到许光达因寒冷昏倒,邹鲁希更是动了恻隐之心,最终破例收下了他。
许光达对邹鲁希的善意深感感动,立即回家告诉父亲许子贵。许子贵听后高兴不已,立马带着儿子登门感谢邹鲁希。虽然许子贵没念过书,但他懂得“学而优则仕”的道理,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所成就。
有了免费的读书机会,许光达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,很快成为乡里成绩最好的学生。1921年,在大伯的资助下,许光达顺利进入了长沙师范学校。巧合的是,这所学校的创办人徐特立与邹鲁希曾是同窗,因此邹鲁希也被聘为该校教员,继续为许光达传授知识。
在师范学校,许光达更加努力学习,迅速脱颖而出,深得邹鲁希的喜爱。渐渐地,邹鲁希将自己九岁的小女儿邹靖华许配给了许光达,虽然两人年纪尚小通盈配资,决定等几年再举行婚礼。许光达仍然专心学业,而邹靖华则去女子职业学校学习绣花。
然而,那个动荡的年代并未给予许光达安稳的生活。帝国主义频繁对中国进行压迫,而政府对其暴行置若罔闻。许光达和同学们在六一惨案发生后,纷纷走上街头抗议。结果,政府不仅没有惩处凶手,反而派遣军警暴力镇压抗议学生,造成3人死亡,20多人受伤,众多师生被逮捕。此事件让许光达彻底对政府失望,决心投身革命,推翻腐朽的政权。
此时,共产主义思潮在青年中传播开来,许光达也接触到了大量的共产主义书籍,认同了共产党救国的理念。1925年,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随后,许光达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,军事素养大大提升。
1927年,经过大革命失败后,国民党开始对共产党进行大规模镇压,许光达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。虽然他在三河坝战役中负伤,但凭借农户的帮助,他成功康复。此后,许光达返回湖南老家,准备与未婚妻邹靖华成婚。两人重逢时,许光达已是英俊的小伙,而邹靖华也成了水灵灵的大姑娘。两人迅速成婚,但幸福的日子仅仅持续了十天。叛徒的告密使得许光达不得不背井离乡,离开了妻子。
邹靖华得知丈夫的真实身份后,虽感震惊,但她理智地理解丈夫的决定。她帮忙收拾好行李,依依不舍地与他告别,临别时说道:“你走的路是对的,我等着你。” 这场离别成了二人长达十年的分离。
许光达在革命道路上历经艰难,最终成功在北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,并为避免连累家人,他将自己的名字从“许德华”改为“许光达”。这个名字在后来的历史中响亮而深刻,成为共和国革命史上的一部分。
1932年,许光达在应城战斗中重伤,险些丧命。为了疗伤,他被送往上海,但在治疗期间,叛徒出卖了他的行踪。党组织决定将他转移至苏联治疗,并继续培养他的军事技能。在苏联,许光达一边养伤,一边学习军事课程,直至病情好转。
然而,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,许光达与妻子的信件往来也逐渐中断。1932年后,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。
许光达此时身处革命的浪潮之中,正如他所言:“国家的事业大于一切,家庭的情感只能暂时搁置。”他没有为自己选择的道路感到后悔,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国家奋斗的事业中。
1949年,许光达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,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军长。当他回到长沙时,许子贵的心结终于解开。许光达从报纸上认出了自己的父亲,他激动万分,立即前往军管会寻求确认。
经过一番确认,父子终于得以团圆,虽然这个团聚来得有些晚,但它让许子贵痛苦了多年的心结得以解开。
然而,许光达的家人依旧在等待着他的回归。直到1950年,他才得以回到长沙老家,与父亲重逢。
尽管许光达当时已经是国家的重要人物,但他并未因此忘记自己的根。他拒绝了乡邻提出的任何要求,坚持秉持着共产党员的原则,从未滥用职权。
然而,生活并未因此而平顺。在许子贵去世后,许光达面临着家庭与国家之间的抉择。最终,他决定尊重国家的号召,简办父亲的丧事,尽管这让他感到万分痛心。
在我看来,许光达虽然未能亲自照顾父亲的晚年,但他在自己的一生中,做出了无数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贡献。正如他所展现的,真正的孝道,不只是陪伴父母,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他们为自己骄傲,让国家得到安宁与富强。这种“养心智”的孝道,值得所有人敬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斯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