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广西频道牛达人配资
人民网记者 陈燕
在桂林市龙胜县花界山风电项目建设工地,施工人员在安装风力发电设备。潘志祥摄
作为国家“西电东送”“天然气南北互通”的重要通道,广西正加快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,全力打造亿千瓦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,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。
新能源成为装机第一大电源、绿电交易首破百亿度大关、“碳电寻源”系统一键查询“数字碳账单”……近年来,广西能源领域的亮眼成果不断涌现,彰显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坚定决心。
数据显示,今年1—8月,全区非化石能源发电量1110.2亿千瓦时,占比达65.3%,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以上,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。这一成绩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000万吨,为区域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广西的能源结构持续向新迭代,产业发展紧跟绿色步伐,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正不断迸发。
清洁能源撑起能源“基本盘”
缺煤、少油、乏气,这是广西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面临的能源困境,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。
如今,这片土地上的能源图景已彻底改写,清洁能源已成为广西的能源基本盘。截至2025年8月底,全区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7883.5万千瓦,装机比重达70.3%,较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以上。全区天然气长输管道长度达3763千米(约占全国的2%),已实现天然气管道“市市通”牛达人配资,天然气接收能力达660万吨,储气能力达6.9亿方。
近日,广西投资集团投资建设的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传来捷报——截至2025年6月30日,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自投运以来累计发电量突破14亿千瓦时。
据悉,该项目是广西“第一个下海测风、第一个核准、第一个开工、第一个风机并网、第一个全容量并网”海上风电项目。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8.5亿元,年发电量可达20.6亿千瓦时,满足超200万户城市居民家庭基本用电,每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62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65万吨,兼具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。
如今,新能源成为广西装机第一大电源和最主要的增量电源,逐步构建起集中式与分布式同步发展、陆上风电向海上风电持续延伸的新格局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广西新能源发电装机年均增速高达40.9%。截至今年8月,清洁能源在全区1.12亿千瓦的电源总装机容量中占比已超七成。其中,光伏、风电装机分别达2936万千瓦、2321万千瓦,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229倍、56倍。
如何保障绿电稳定输出?
广西从“单一开发”转向“系统布局”,在供应侧持续发力,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。
广西加快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,已核准8座抽水蓄能电站,同时大力推进集中共享新型储能示范项目,截至8月底,全区已建成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320万千瓦。
与此同时,广西电网已实现500千伏变电站设区市全覆盖、220千伏变电站县域全覆盖。2024年以来,自治区发展改革委、能源局先后核准沿海西部通道加强工程、500千伏布山输变电工程、桂中网架完善工程、桂东南网架完善工程等一批500千伏项目,广西500千伏主网架正由“四横两纵”向更加坚强的“四横三纵”演变,为新能源搭建起更加畅通的电力输送“大动脉”。
随着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,广西可再生能源消纳持续提升,2025年1—7月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50.8%,已达到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水平;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27.4%,优于国家下达广西年度目标水平(23.1%)。
市场化打通绿电供需链牛达人配资
绿电产能稳步提升,如何实现高效消纳,让“绿色电力”真正转化为“绿色效益”?
广西给出的答案是:以电力市场化改革为抓手,让“绿色属性”成为炙手可热的经济资源。
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框架下,广西陆续推动核电、风电、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,用市场化手段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。
但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,新能源上网电价实行固定价格已难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,也无法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环境价值,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、建立绿色能源长效发展机制迫在眉睫。
广西在前期推出绿电交易、低谷电力消纳交易的基础上,推动陆上集中式新能源全部入市参与交易,并配套完善政策保障,以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新能源市场化消纳。
截至目前,广西已有278家新能源发电企业完成注册并开展交易,累计成交新能源电量476.87亿千瓦时,市场化消纳规模持续扩大。
近年来,广西还持续拓展绿电消纳场景,将新能源汽车纳入绿电利用体系。通过绿电交易、低谷电力消纳交易等方式,引导39家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商购买绿色电力,推动“新能源车充绿电”在广西落地。
“我们通过市场手段,让分散的新能源汽车聚合参与到绿电消纳中,实现‘新能源车充绿电’,提升绿电消纳能力与电网运行效率。”广西电力交易中心市场运营部高级经理刘滔解释,对于新能源汽车车主来说,充绿电不但以实际行动参与节能减排,低谷时段充绿电还更优惠,实现环保与省钱双赢。
这种“车网互动”模式,让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形成智能协作。“这一模式既让车主得到实惠,又能高效利用原本可能被浪费的绿电,是真正的双赢之举。”南方电网广西电动汽车服务公司负责人谈自强说。
数据显示,2025年1—7月全区绿电交易成交电量已达112亿千瓦时(占全国的6.2%),同比增长90.6%,绿电交易量排名全国前列,平均成交价格同比下降27.2%,绿电交易市场蓬勃发展。
能源转型赋能产业新发展
依托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畅通的能源网络,广西新兴产业持续释放绿电消费潜能,为广西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走进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。这家以生产磷酸铁锂电芯、动力电池组及储能型电池组为主的企业,正借助绿电消费打开国际市场。
今年以来,该企业通过拓展海外市场,出口新能源汽车电池到印尼、越南、泰国等国家,消纳绿电2122.6万千瓦时,相当于减少碳排量8584吨,帮助企业通过绿电消费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。
高耗能的电解铝产业,也在绿电赋能下实现华丽转身,从高碳迈向低碳。
“电解铝是高电力耗能产业,电力成本占总成本的40%左右。要突破发展的瓶颈,唯有降低能耗提升产量,向绿色发展要关键竞争力。”百色广投银海铝公司董事长龚学德一语道破产业转型的关键。
置身该公司生产车间,上百台电解槽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。与普通使用火电的电解槽不同,这里的电解槽所用电力,三分之一以上是清洁能源。通过技术改造,先进的电解工艺技术将槽体电流效率稳定在94.5%,综合交流电耗呈连续下降趋势,能效水平达到行业一流,优化吨铝综合电耗超600千瓦时。
龚学德告诉记者,相对于火电铝,绿电铝不仅每吨减少碳足迹约12吨,更可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对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限制措施,具备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,有利于铝企业满足汽车轻量化及新能源用铝等新兴市场需求。
“用户以更低成本购买绿电,还能获得相应的绿电消费认证,既满足用户低碳转型、绿色用能需求,也帮助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和国际竞争力。”广西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贝宇说,这一良性循环有效释放了绿电消费需求,加速了全区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广西企业加入到这场绿色转型浪潮中来,机械制造、铝业、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,以及对碳排放敏感的外贸型企业,对绿电的消费热情持续高涨。
另一方面,广西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统筹推进现役煤电机组“三改联动”应改尽改。“十四五”前四年,累计实施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818.5万千瓦、供热改造760.5万千瓦、灵活性改造(制造)1145.5万千瓦。推动煤电机组发电煤耗降至303克标准煤/千瓦时以下,较2020年下降14克标准煤/千瓦时。“十四五”以来推动共计666万千瓦的支撑性、调节性并重的清洁高效煤电机组投产,为消纳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提供有力支撑。
从清洁能源“供得上”到绿电资源“用得好”牛达人配资,广西正以能源转型为支点,撬动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,书写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金斯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